您的位置: 首頁  >  學院新聞  >  正文

學院新聞

德業大講堂:以史爲鑒,觀大秦之興亡

宣布时间: 2021-04-29    浏覽量:

4月27日晚,教師教育學院(體育學院)黨總支書記趙校民應邀做客德業大講堂第二季第27講(總第73講),作“以史爲鑒,觀大秦之興亡”專題講座。校黨委委員、紀委書記吳國慶和臨海校區百余名師生到場聆聽。
   講座內容分爲春秋戰國概述、秦國的享國與強盛、秦國崛起的原因、大秦速滅的原因四大部门來展開。講座伊始,趙校民以明代楊慎的《臨江仙》詞切入,道出興亡之感,由此引出春秋戰國概述,帶領各人直面千古之興亡、風雲之變幻,並就周室衰弱、諸侯崛起做出分析,漸而引出秦國。
   关于秦國崛起的原因,趙校民認爲,政治文化上,尊王攘夷,增強文化認同感;婚姻外交,主動融入中原文化;主持正義,在諸侯中樹立威信。引用人才上,任人唯賢,如孝公“求賢令”,百裏奚、蹇叔、商鞅等名士俱取于列國。在憂患進取方面,秦地偏人稀,西有狄戎、東有六國,以致“六國卑秦、醜莫大焉”具有強烈的生存憂患。秦素懷問鼎中原之志,數次求九鼎于王畿。變法之功,商鞅變法爲秦國提供了一條富國強兵之路,爲秦統一奠基經濟基礎,加之六國綏靖政策,予秦蓄勢之機。
   秦帝國何以昙花一現,趙校民以中國古代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思想,引導出秦朝速滅的緣由:焚書坑儒,塞百家之言;秦法嚴苛,酷刑無數;鼓勵酷吏,塗炭生民;用人非德,商鞅、範雎、張儀、李斯等人俱有失德之嫌;民無生息、大興土木;秦皇偏執,淫威加海內,多有渎神傷民之舉;二世昏聩、趙高亂政。
   既已哀之,務必鑒之。趙校民強調以史爲鑒,以杜牧、司馬光的論述引出文化強國的重要性,希望同學們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努力。並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2035年的遠景目標:2035年,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、教育強國、人才強國、體育強國、康健中國,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達到新高度,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,再一次點明文化強國的重要性。
   互動環節,同學們踴躍提問。趙校民就同學們提出的“我國重視以人爲本,是否是對秦朝嚴酷刑罰的反思”“我們學生應當如何吸取曆史經驗並運用等問題,一一作詳細解答。並以宋儒張載之言“爲天地立心,爲生民立命,爲往聖繼絕學,爲萬世開太平”寄語同學,希望大學生們能夠砥砺前行,學有所用、造福一方。

趙校民,台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(體育學院)黨總支書記,副教授,1987年畢業于哈師大外語系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,長期以來一直從事俄羅斯語言文化研究,發表論文、譯文30余篇。